名曲與名盤系列(八)大協奏曲
- Simon Siu
- 6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眾所週知,協奏曲是以獨奏樂器主奏、由樂隊伴奏的樂曲,如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等;有時任獨奏也會多於一種樂器,如莫扎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布拉姆斯的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及貝多芬的小提琴、鋼琴及大提琴協奏曲等。那麽大協奏曲又是什麽曲式來的?
大協奏曲,英文叫 Concerto Grosso(眾數是 Concerti Grossi),是一種巴羅克 Baroque 時期音樂的曲式。(所謂巴羅克音樂是指在歐洲文藝復興後,約於1600-1750間的音樂),與上面所講的「獨奏協奏曲」相對,沒有突出獨奏者,而是由「一群」獨奏者和樂團演奏的所謂協奏曲。這獨奏樂器群組叫 concertino,其餘樂團部份叫 ripieno 或concerto grosso。
大協奏曲發展於十七世紀末,最初是沒有用上「大協奏曲」的叫法。似乎第一次用上「大協奏曲」的叫法是意大利作曲家 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在他去世後才發現他寫了一組十二首他稱之為「大協奏曲」的作品,出版商隨將之刊印發行,這十二首我們今天也很容易聽到。不久,意大利作曲家 Torelli、Scarlatti、Albinoni、Manfredini、Geminiani 及 Handel 等相繼追隨 Corelli,也各自寫了一組或多組大協奏曲。
大協奏曲最初分為兩類:一類是適合在教堂用的,叫「教堂大協奏曲」;另一類是適合在宮廷用的,叫「室內大協奏曲」。前者的樂章慢板 adagio、快板 allegro 相間,一般不變調;後者像組曲形式,以一段前奏曲開始,隨後就引進一連串流行的舞曲。但隨著時間推移,兩種分別變得模糊,兩種曲式混合使用,變成我們現今時常聽到的大協奏曲一般。
Corelli 的 concertino 部份用兩支小提琴和一隻大提琴;ripieno 部份由部份弦樂組再加一隻數字低音琴 basso continuo(有時用管風琴 organ、撥弦鍵琴 harpsichord 或琉特琴 lute)所組成。
韓德爾 Handel 最有名的兩組編號第 3 和第 6 的大協奏曲是屬「必聽」曲目,差不多每位大指揮家都有錄音。可能是一種習慣,每位作曲家所寫的大協奏曲都是一組十二首。J.S.巴哈的六首布蘭登堡奏協曲 Brandenburg Concertos 顯然是受 Corelli 所影響而寫成;韋華第 Vivaldi 所寫作品編號第 3 和第 4(他分別稱之為《和譜的靈感L’estro Armonico》及《異乎尋常 La Stravaganza》)的幾組的協奏曲都強烈嗅到 Corelli 大協奏曲式的味道。可以說,支配了後來發展成為十七世紀末和整個十八世紀古典時期和浪漫派時期的各種獨奏協奏曲和交響協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都是源自大協奏曲而來。
大家可能見過標題為《聖誕協奏曲 Christmas Concertos》這張唱片罷,那是由 Corelli、Torelli、Manfredini 和Locatelli 四位作曲家的大協奏曲中各取出一首合併而成,據說那是在聖誕夜音樂會演奏的,故名。這四首分別是Corelli 作品編號 6 的第 8 首、Torelli 作品編號 8 的第 6 首、Manfrendini 作品編號3的第 12 首,和 Locatelli 作品編號 1 的第 8 首。
到了二十世紀,史塔文斯基 Stravinsky、旺‧威亷斯 Vaugh Williams 和馬天奴 Martinu 等也寫有的大協奏曲,但以新的形式寫成。英國作曲家愛爾加 Edward Elgar 浪漫的《序曲和快板 Introduction and Allegro》的配器和結構框架,強烈有巴羅克時期大協奏曲的影子。
唱片推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