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u Wang-Ngai, Simon
致謝
1981 年,我獲邀觀看一齣粵劇《拾玉鐲》,其中一位朋友飾演孫玉姣。我當時恰巧帶著相機,於演出期間拍攝了一系列照片。
據我所知,當時尚未有人成功嘗試在演出中拍攝這些戲曲。當時我正好在尋找一個主題,準備申請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院士資格,這個題材似乎正合我意。
於是,每當有戲曲演出,我便以觀眾身份,買一張票,帶著相機走進劇院。隨著經驗累積,我逐步掌握了在演出中拍攝的技巧。我知道如果純然用紀錄方式拍攝,很難通過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院士評審委員,所以我採用㧓拍而滲入人像與畫意的手法拍攝。
1985 年,我以這類攝影成功取得皇家攝影學會院士資格(FRPS)。但我不因已獲得院士銜而對拍攝中國戲曲的興趣而銷減。我不僅是作為攝影者,更漸漸成為中國戲曲愛好者。當時我接觸的劇種僅限於粵劇和京劇。機會在1986年來臨:當年許多中國一流的不同地方劇團相繼來港演出,我觀看並拍攝了幾乎所有的演出。
同時,我也開始思考:人們變得日趨現實,戲曲演員的事業前景並不太樂觀;若他們另覓收入更佳的職業,大多會離開這行。再過幾十年,或許戲曲只會偶有演出,而其劇種名稱、故事與表演者,恐怕只會在書本中出現。我喜愛這些演出與角色,也敬佩那些表演者。我自己能做的,就是透過一系列色彩繽紛的照片,以鮮活生動的形式為其作紀錄。
1986 至 1993 年間,香港每年都有一個中國地方戲曲節,邀請多個頂尖劇團來香港演出,我大部分的演出都到場,拍攝了三萬多張照片。1989 年在香港、1992 年在溫哥華,我曾展出不少於一百幅中國戲曲的攝影作品。但自 1994 年起,戲曲演出愈來愈少。部分演員已去世、退休或轉行。若無新一代的培育、鼓勵與訓練,這門藝術可能在五十年後消失不見。若這估算成真,那麼我拍攝的這批照片,或許仍具些價值與意義。
我要特別感謝以下人士對本書出版的貢獻:
關理煊----他具遠見、熱忱與毅力,使本書得以問世。
Kate Stevens 前多倫多大學東亞研究系教授,她進行了大量前期研究與整理工作,並投注無限熱情於本書。
R. Peter Milroy,前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社長,對本書的出版給予支持並深感興趣。
已故 Leon Hurvitz 教授對本書的強烈興趣。
Jan Walls 博士,大衛林國際傳播中心主任。
楊宇平----前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裁。
劇作家沈祖安----為本書中的多個劇目提供劇本。
周嘉儀、何賽飛、楊楠、曾家傑----他們在本書製作過程中各有貢獻與鼓勵。
特別感謝本書編輯 Camilla Jenkins,她一絲不苟的態度,使本書內容有顯著的提昇。
(錄自我的著作 Chinese Opera: Images and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