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iu Wang-Ngai, Simon
各類文章


刑事法(八)自願誤殺(上)
誤殺一般被視為是比謀殺較輕的罪行。誤殺可分為兩種類別:自願誤殺和非自願誤殺。 自願誤殺是一種非法殺害:被告預先有惡意的殺人動機,但他有局部的辯護理由,可使他的罪情嚴重性減輕。這些局部的辯護理由是: A. 自殺協定 ...
4月14日讀畢需時 11 分鐘


刑事法(七)謀殺 Murder
謀殺,在所有普通法國家都是最嚴重的罪行。 謀殺的定義 源出於十八世紀英國 Sir Edward Coke 在 Institutes of the Laws of England 所作的解釋:“謀殺,是當一個 有健全記憶 的人,在 有責任能力的年齡 時, 預先有惡意...
4月11日讀畢需時 13 分鐘


刑事法 (六) 殺人 Homicide
刑事罪行可分為兩大類: (1) 侵犯人身罪行 。這又可細分為 (1) 殺人;(2) 非致命的侵犯人身;(3) 性罪行。 (B) 侵犯財產罪行 侵犯人身罪行 Offences Against The Person 殺人 Homicide ...
3月28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刑事法(五)無罪辯護(十)合法懲罰
普通法容許父母或位同父母者 in loco parentis作為使用合理和温和體體罰作為紀律措施,但此種辯護一向不大清晣: A v United Kingdom (1998) : 這是一宗歐洲人權法庭審訊有關英國的人權的案件。A,九歲,被後父鞭笞,後父被控毆打引致A遭受...
3月2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刑事法(五)無罪辯護(九)脅廹
「脅迫 Duress」涵蓋的情況包括因對被告或和其親近的第三者的遭恐嚇而被迫破壞法律。他完全具備犯罪行為和犯罪意圖,但由於被廹如此做,故會被原諒。這是對所有罪行(除了謀殺、意圖謀殺,或很可能包括縱火)的普通辯護。這種辯護的邏輯依據是:刑事法不能要求一個 “明理人”...
3月23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刑事法(五)無罪辯護(八)同意
以「同意」作辯護,罪行可分為兩類: (a) 一些如強姦或襲擊的罪行,受害人的同意使犯罪行為不完整; (b) 罪行如謀殺及牽涉與十六歲以下人士(男性或女性)有性活動,該人士的同意是無效的。 關於在強姦案及其他的性罪行中的同意,將來會有專文論述。 ...
3月23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刑事法(五)無罪辯護(七)自衛及防止罪行
自衛及防止罪行 這種辯護一般指私人辯護,因為它涵蓋保護自我及他人、保護個人財產、防止罪行及協助合法拘捕。在上述任何情況下,被告如果使用有需要及合理武力,他獲得辯護。所以,如果 P 手抓 D 的臂彎而欲將 D 拖向黑暗的後巷,D 以雨傘擊 P 的頭部以抗拒 P,D...
3月22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刑事法(五)無罪辯護(六)神智不清
神智不清 Intoxication 果你飲下烈酒或用藥物(或二者兼用),你認為你因多飲了而不知犯罪的程度而不應太受譴責?或是你應更受譴責,因為社會基於社會政策理由,強調你不能以酒醉做擋箭牌以求脫罪?英國法律定下罪行有「特定意圖」和「基本意圖」(前以闡述)的分別,以反映此...
3月22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刑事法(五)無罪辯護(五)錯誤
錯誤 Mistake 錯誤,嚴格而言不算是一種辯護;它通常與其它辯護並行及重叠。舉例說:一個被告在被檢控毆打罪時提出自辯,說他錯誤使用所需的武力。這就是在 Beckford(1988)案所發生的。被告是一名警員,他射殺一名嫌疑犯,被控謀殺。他誠實相信嫌疑犯將襲擊他,因而...
3月2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刑事法(五)無罪辯護(四)無意識行為
無意識行為 Automatism 「無意識行為」的辯護應用於罕有情況,即當被告並非在法律的意義上神智清醒,由於某些其他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所做的事。這或許可以用缺乏犯罪行為去解釋,因為行動是非自願的;或是缺乏犯罪意圖去解釋,因為被告自己根本不知所作何事。 大法官...
3月22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刑事法(五)無罪辯護(三)精神錯亂
精神錯亂 Insanity 精神錯亂是有關被告被聲稱犯案時的精神狀態。在那時,被告可能患有永久或間歇性的精神失靈。在審訊時他的精神狀況正常是無關的。 如果以精神錯亂抗辯成功,並不等於完全宣判無罪。如果陪審團認為被告雖然法律上...
3月20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刑事法(五)無罪辯護(二)精神障礙
精神障礙 Mental Disorder 當被告的行為是精神混亂或精神病的結果,他會是: 1. 不適宜答辯; 2. 由於精神障礙獲判無罪; 3 由於無意識行為獲判無罪; 會判比原來控罪較輕的罪:如被告被控謀殺,如果他由於神志不清,可以減責而改判誤殺;...
3月20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刑事法(五)無罪辯護(一)犯罪無能
刑責的假設是要每個人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一些辯護挑戰這種假設,說被告未能擁有所需的犯罪意圖使其要負刑責。這種說法是基於被告的年幼──或是被告的精神不正常──引起一般普通法的精神錯亂或精神不正常的辯護。 當然,年幼或精神障礙不能正當地被形容為一種「辯護」,而是兒童的身份...
3月20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刑事法(四) 嚴格法律責任 Strict Liability
「嚴格法律責任」是指一些犯罪行為,不須有犯罪意圖,即可構成法律責任。 「嚴格法律責任」罪行需要證明犯罪行為,和證明被告的行動是自願的。被告不能辯稱他已採取所有合理措施去避免犯罪,也不能辯稱弄錯事實,以求脫免「嚴格法律責任」的刑責。 許多罪行,特別是一些「規則性...
3月19日讀畢需時 12 分鐘


刑事法(三)(下) 犯罪行為
被告過去行為引致的責任 如果被告確實地、雖然並非故意,創造一種足以做成傷害的情況,而後來他又知悉他造成的危險,就有責任採取合理措施去避免或消除此種危險。 Miller (1983) :Miller(D)是一個流浪漢。他走進一間空屋,坐在屋內吸煙而睡著了,煙蒂從他的口...
3月17日讀畢需時 9 分鐘


刑事法(三) (上)犯罪行為
構成罪行,除了有犯罪意圖,還須有犯罪的行為,使意圖付諸實行。譬如盜竊,其行為需要佔用屬於他人的物品 —- 這裡已包括三個元素:(1)佔用、(2)物品、(3)屬於他人的。這些行為都是需要去證明的。 每種罪行的犯罪行為都有所不同。...
3月17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


刑事法(二)(下) 犯罪意圖
魯莽 Recklessness 魯莽是冒不合理的風險,而冒風險的人是知悉風險所在。這在侵犯他人身體、毆打或刑事毁壞罪行常遇到的事情。法庭常遇到的麻煩,就是究竟魯莽的測試應是主觀性還是客觀性? Cunningham 的魯莽 最原始的測試是在...
3月16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刑事法(二)(上) 犯罪意圖
一個罪行需要有一個犯罪意圖 mens rea 及一個犯罪行為 actus reus。Mens rea 及 actus reus 都是拉丁文。即是說,要被告負刑責,被告必須有外在符合該罪行要求的行為,並有在法律上有適切的、值得譴責的思想。現在先講犯罪意圖。...
3月16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