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真正的黑膠天碟(八)DECCA(上)
- Simon Siu
- 7月13日
- 讀畢需時 12 分鐘
DECCA 是眾所周知的英國著名唱片品牌,傲然與當年英國同行 HMV 及 COLUMBIA(此二廠後合併為 EMI)鼎足而三。它在流行音樂、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與古典音樂方面有不同的發展歷程。前二者非本欄主題;古典音樂方面,在談 DGG 時已約略交待一些有關史實,在此簡述一些只與古典音樂,特別是身歷聲時代──單聲道版很難有「天碟」──發展時代的有關的史料。
DECCA 之所以在上世紀上半葉一躍而成為一個主要唱片名牌──特別是古典音樂方面──,主要是當時同時發生三個事件:首先是強調新的技術觀念(FFRR 技術的發展與及早採用身歷聲錄音技術)、長壽唱片(Long Play records)的引進,及招募到行政奇才 John Culshaw 進入 DECCA 辦工室。
所謂 FFRR 是 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 的縮寫,Arthur Haddy 是在二戰時發明水聽器(hydrophone),用以監測德國潛艇機器所發聲音儀器的副產品,其頻率範圍可由每秒最低的 50Hz 至最高的 15000Hz,低頻可潛至60dB,以當年的錄音技術而言是劃時代的。當時評論員經常提及新錄音技術及唱片重播時音效的震撼性和真實性,從而 DECCA 頓然聲名大噪。其他唱片公司也相繼技採用這種技術,使 FFRR 成為一種國際錄音標準。
至 1954 年,再由 Arthur Haddy、Roy Wallace 及 Kenneth Wilkinson 三位工程師在 FFRR 基礎上,共同進一步將錄音技器發展 FFSS,即 full frequency stereo sound 的縮寫。此技術的精要是採用多枝麥克風(microphones)擺放在樂隊及獨唱/奏者不同的位置,從而產生有堂音的空間感,及左、中、右的分離感及深度感,仿如真實現場的效果。我認為一般工程師是辦不來的;錄音工程師應同時具有深厚音樂素養,在錄音前必先熟讀樂曲總譜(score),策劃每樂曲,甚或每樂章安放麥克風的位置。以上三位工程師定必具備此種素養,有時更有神來之筆,營造出驚世的音效。DECCA 此種錄音技術在當時是獨步於唱片業界,吸引了更多知名的藝術家樂意加盟,使 DECCA 實力、聲望與競爭力大增。
John Culshaw 是 DECCA 的一位關鍵人物。他在 1946 年以一位低級職員加入 DECCA 公司,而迅速冒升為高級古典音樂唱片監製人。前此的錄音是將麥克風放在演奏者前固定位置中間,單純錄音。Culshaw 的精明想法是要使聽者在家「仿如在歌劇院」的感受。為求達致此效果,他甚至要求歌劇演唱者在錄音時在錄音室移動,仿如歌劇的真實上演一般。
78 轉唱片是作料是用一種叫蟲膠(shellac)的物料,有明顯的噪音。但在 1948 年,美國 Columbia(有別於英國的 Columbia),發明了長壽唱片技術,使唱片重播由先前(78轉唱片)的每面三至五分鐘延長到半小時。同時長壽唱片改用了一種叫乙烯基(vinyl,即塑膠)的物料,使唱片重播時噪音大減,增加了傳真度。DECCA 唱片追隨,也改用了這種物料。
Culshaw 開創性構思,再配合了 DECCA 工程師們出色的錄音技術及新塑膠物料的引進,使 DECCA一躍而成為一間一流的唱片公司。
這裡所講的 DECCA,實包括了他在英國本土的「正」品牌,及 ARGO、L’OISEAU-LYRE、ACE OF DIAMONDS等,和國外的兄弟,如美國的 LONDON、德國 DECCA 和 TELDEC、及荷蘭、法國、意大利、澳洲、阿根庭、西班牙等國的 DECCA。未聽過?未見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分辨 DECCA家族的各種版數。現在就讓我慢慢道來。
正牌英國版
由 1958-1966 的八年間,DECCA 在英國本土發行了編號 2000 系列的新錄音技術唱片,單聲道與身歷聲版同時發行。第一張身歷聲版是由 Kenneth Alwyn 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柴可夫司基的 1812 序曲,編號 SXL2001(單聲道版是 LXT2001)。這是中、外發燒友最熱衷追逐、二手價最貴的系列。2000 系列的唱片標貼是黑底銀字,在正中圓孔上方有一條銀底黑字的橫帶,寫著「Full Frequency Stereophonic Sound」,再上方是品牌「DECCA」字。這五個字母足有 15mm 高,45mm 寬,故發燒友稱之為寬帶版(wide band,或簡稱 WB ),以別於後來在 70 年代發行的「窄帶」版(narrow band,或簡稱 NB,以後會解說)。在左上方約十時位置處有「original recording by」的字,這是 2000 系列頭版的重要標記;二時處有「The Decca Recorded Co. Ltd. London」字。離標貼邊約 15mm 處必有一條深槽(deep groove)。所以在唱片標貼上,只要是 wide band,再加上「original recording by」字,就必是頭版。至於這組編號內的唱片,後來發行了二、三版,其識別是二版在唱片標貼十時處是由「made in England」取代了「original recording by」字,仍有深槽,三版就沒有深槽。這是發燒友們的共識,也全對;但認為當年DECCA 廠方特別刻意以此用來分別頭、二、三版,就是想過了頭!DECCA廠在發行二、三版時,根本不會為大半世紀以後的發燒友着想,完全是為了行政上的需要,鬼理你們廿一世紀發燒友關心的事情。他們絕不會為我們分辨版數去著想。現在我可以斷定:所有這些 2000 系列的二版,是我即將談及的 6000 系列編號 SXL6253 的時間(1966)以後印製的;而三版是在 SXL6369 的時間(1968)以後印製的,雖則二、三版仍保留用頭版的編號。為甚麼?這點我以後將再加解釋。


SXL2000 系列外封套最矚目的是倒三角形的 DECCA 標籤和柔軟之極的紙封套,封套表面壓上一層很薄的透明膠,而薄膠很容易「飛」出來。封套前面的上和下方都向封套背向內摺疊,叫 flipback。編號 SXL2114 以前的封套背後的文字都由一個藍白相間的四方圍繞着,叫 blue border back(或簡稱 blueback),是眾發燒友所追逐的昂貴版本。這又是發燒友「愈舊愈好」的簡單心態。之後的外封套的 DECCA 品牌就放棄了倒轉三角形而改為簡單的黑底白字、並以長四方形環繞之,一直延用到 6000 系及以後的版本。

隨後於 1966-70 年間推出編號 6000 的系列,編號由 SXL6001-6355。這時期發行的唱片標貼,略為(真的只是略為)複雜一點,卻令到許多中、外「專家」及某些指導發燒友識辨唱片版次的書本達到不知所云的說法。這是互相抄襲、沒有深切認識的結果,下文再講。
編號 SXL6001-6252 的頭版,和 6000 系列完全相同──唱片標貼仍是寬帶 DECCA、十時處有「original recording by」字、深槽。但由編號 SXL2653 開始,唱片標貼左上方的「original recording by」被「made in England」字取代了,仍有深槽,其他也沒有改變。但編號發行到 SXL6369,由於壓片技術的改良,致令唱片標貼上再沒有槽。至1970年,編號再用到 SXL6449,Decca 美整個唱片標貼都改換了:雖然仍用黑底銀字,但標貼上方原有的DECCA 字變小了,而字則放在一長方形內;其下方「Full Frequency Stereophonic Sound」的「帶」,也縮小了;舊的寬帶版面左、右上方原有的字被足有半圓的保障版權和文字取代;從前「made in England」和「The Decca Record Co. Ltd」變得更細小放在其下。發燒友稱這新標黑稱為「窄帶(Narrow Band、或簡稱NB) Decca」或小Decca。於是「專家」們遂將上面 DECCA 唱片的各種變化版本歸納如下,後來中外追隨如儀:


(1) 整個 SXL2000 系列及 SXL6001-6252,有寬帶、「original recording」及深槽的特徵故是頭版(ED1);
(2) 編號 SXL6253-6368──寬帶、「Made in England」是 ED2
(3) 編號 SXL6369-6448──寬帶、「Made in England」、但沒有深槽是 ED3;
(4) 整個窄帶 Decca 是 ED4。
這種粗略分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首先:甚麽叫 ED。ED 是英文 edition 的縮寫,應無疑義。但中文甚樣叫?牛津英漢雙解字典是「版本」的解釋;新華字典對「版本」的解釋是「印刷的次數」。所以,ED1、ED2、ED3 及 ED4 應分別釋為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及第四版,應無疑義吧!但現行指導辨識版本的專書,走精面,不譯,只用 ED 或 edition。但問題來了:譬如上面所說,如果唱片編號落在他們所說的 ED2 範疇,「專家」說:「這張唱片是第二版,沒有第一版」。這是甚麼邏輯?沒有第一,可來第二?為甚麼為這張唱片不可以叫第一版?猶如在比賽中第一名的資格因某種原因被取消了,為甚麼第二名不可以升為第一名?第三名不可以升為第二名?這就是我上列定版㲅數意念的基礎。
至於 DECCA 的「盒裝」,始用於 1961 年,身歷聲版編號是用SET(單聲道用 MET,至 1969 年停產單聲道版)。寬帶 DECCA 的編號由 SET201-440,約歷十年;窄帶編號由 SET441-629,也用了九年。我用「盒裝」而不用「套裝」二字,因為用這編號系列,有時只得一張唱片也用上一個盒。大抵由於 SET 編號是 1961 年以後始採用,故前此發行兩張一套的錄音(如 Ernest Ansermet 指揮的柴可夫斯基的三套全劇芭蕾舞音樂),只有 SXL 編號,也不用盒。SET/MET編號十居其九用於歌劇及宗教音樂的錄音,但 George Solti 指揮的馬勒第二、第三及第九交響曲卻用 SET 字編號而用一個盒。盒裝大多有一本頗厚的說明書。SET 編號的唱片標貼設計和 SXL系列完全一樣,只是唱片標貼的底色由黑色換成紫色。也有如前述 original recording by、 made in England 及有沒有槽的版數問題。



歸納了 SXL2000 和 6000 系列,再加上 SET一系列,以下是我屏棄了流行的模糊和不合理分法而訂立自己的版數分法:
SXL2001-2316, SXL6001-6252, SET201-326:
(1) WB、original recording by、深槽是第一版或叫頭版 ED1;
(2) WB、Make in England by、深槽是第二版 ED2;
(3) WB、Make in England by、無槽是第三版 ED3;
(4) NB 是第四版 ED4。
SXL6253-6368, SET327-386
(1) WB、Make in England by、深槽是第一版 ED1;
(2) WB、Make in England by、無槽是第二版 ED2;
(3) NB 是第三版 ED3。
SXL6369-6448, SET387-440
(1) WB、Make in England by、無槽是第一版 ED1;
(2) NB 是第二版 ED2。
窄帶(Narrow Band)版 DECCA 編號 SXL6449 及 SET441 以後,不論在英國或荷蘭印製,都全是頭版 ED1。英國的整條生產線搬去荷蘭,認為英國版好過荷蘭版,我認為有點轉牛角尖,我聽過兩者實在分別不大,「專家」們認為有就隨他們說好了。


八十年代後的 DECCA,已漸進入數碼時代,非本欄所講範圍;本欄只講全 analogue 時代的唱片。
DECCA 國外版
DECCA 和 EMI 一樣,在歐、美多國都有設廠,一方面之拓展業務,另一方面是避開二戰後各國設立的關稅。
DECCA 在德國推展的業務最好。它和德國的德律風根(TELEFUNKEN)在漢堡合作創立了以一間新公司,以兩個品牌的頭三個字母,即 Tel 和 Dec,而成了簡稱 Teldec,或全稱 Telefunken-Decca 的一個新品牌,但相信一切唱片製作仍是由DECCA 主導,所以將之視為 DECCA 產品亦無不可──且看看,除了標貼上的曲目、指揮及樂團等所需資訊外,其他都全用英文。這間合夥公司標榜下面所提及的「皇家之聲 Royal Sound」的標籤。Teldec 是將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發行的 SXL 系列唱片,在德國以 Royal Sound 口號發行。究竟這 Royal Sound Stereo 和英國版在製作上有沒有不同,這方面的資訊很缺乏(可能由於我不懂德文),維基百科也沒有資料,幾乎沒有前人提過這品牌。但在這些唱片封套的背後的右下方,卻特別以德、英兩種語言(封套背後的文字絕大部份是德文),稱這 Royal Sound Stereo 是 Telefunken-Decca「新的身歷聲系統(new stereo system),是我們這時代最先進的音響重播」,並強調音域廣闊,最強音和最靜音都沒有失真。在商言商,吹噓一下,也不為過,但也不必盡信。不過我聽過無數 Royal Sound 版以上的曲目,全部收貨,有時簡直分不出是德國版還是英國版,但德版價錢平了一大截,抵聽之極。再審查它的編號和 matrix(下面解說),竟完全和英國版一樣。
德國版 DECCA 最初發行的唱片標貼原是黑底銀字。我有一張編號 SXL2059 的布拉姆斯第二交響德國版就是這樣,碟身比後來的黑底金字版還要重和厚,外封套的 Decca 和 Stereo 字特大,比金字版更早發行應無疑問,非常罕有,屬天碟級。不知過了多久,唱片標貼就改用黑底色、金字。Royal Sound 及一頂皇冠的標籤有時壓在唱片標貼的左方,但有時只印在內封套上,或外封套背後。為何這樣,又因資訊缺乏,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原則,不下斷語。黑金版的標貼上方是 Decca 品牌(初用一個橢圓、後來改用矩形圍繞);左上邊圓沿周有 Teldec.Telefunken-Decca 字,左下方有 alle hersteller 字,像 DGG一樣,是德國唱片頭版的標記。




再過一般時期,德國版Decca又將唱片標貼改為藍色,標貼上大多有 Royal Sound 和皇冠的標記。音色也非常靚。所以我認為 Royal Sound 版雖不一定是天碟,但肯定是好聲的保證。


德國 DECCA 繼黑金版後改用藍色標貼,標貼左邊加回皇冠及 Royal Sound,是好聲的保證。這更證明,Teldec 版Royal Sound 的概念,是Decca 而不是 Telefunken 先想到的主意。
我又留意到,德國版所用的 matrix 和英國版完全一樣。所以有可能是在英國製好母碟或印模,然後才拿去德國廠印製。果真是這樣,德版和英國版又有何分別?在右邊的唱片編號上有弧形銀幕狀的 Stereo 字,是典型的身歷聲版初期字的模式。
朋友,如果你聽唱片的主要目的是欣賞音樂,如遇上曲目合乎你所需的唱片,請不要放過。許多發燒友歧視非原產版本,認為音效(這純是假設)必比原產地版本差。這全是直覺、和毫無根據的假設。大公司如 DECCA、EMI 等必重視海外市場,必傾全力與同行者競爭,只有拿最好的產品去賣,怎會賣次貨?。首先,外國版較少版數的迷思(因多是頭版);二來發燒友十居其九是盲目、不識貨的,會摒棄此類「非正種」而追逐原英版,致令德版價錢抬不起頭。君不見便宜靚聲頭版(如 Philips)遍地皆是而無人問津,卻甘心情願花幾千元去追逐凡聲如Magic Bow!用便宜何止一半的價錢便能買到如正版的質素──像德國 Royal Sound 版、德國 Columbia 或 Electrola的紅金版,何樂而不為!本人苦心挑燈為本欄爬格子,目的就是希望以此平台,祈望發燒友清醒一下頭腦,眼界放得寬遠一點,認識一下世間還有許多的瑰寶,不要老是被人牽著鼻子走。
法國 Decca 的唱片標貼和英國版大同小異,但我發現頭版有兩欵。一欵是銀字紫色底,另一欵是銀字橙色底,兩欵都有「original recording」字是放在十一時位置處,而 made in France 字就放在六時位置。



澳洲 DECCA 也和英國版大同小異,是銀字橙色底。「original recording」字像英國版放在十時位置處,而 made in France 字就放在標貼下方。澳洲的 DECCA 版碟身很重,多由澳洲的 EMI 分公司代印製。兩大公司既競爭,也合作,是商界的常態。

西班牙 DECCA 版的唱片標貼幾乎和英國正版一樣,只不過換上西班牙文而已。英國拓展西班牙市場始於七十年代,所以印裝出來的唱片已沒有深槽。
(留意還有 DECCA(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