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與名盤系列(九)幾首動人心弦的慢版
- Simon Siu
- 6月29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首先要指出,本篇所介紹的慢版樂曲,是廣義上的「慢」,不是音樂上狹義的「慢版」。簡而言之,是廣義上速度慢的樂曲。
1. 巴柏爾 (Samuel Barber):弦樂慢版 Adagio for Strings
巴柏爾是少有國際知名的幾位美國作曲家之一。他是二十世紀人,出生於 1910。他的作品不多,只寫有兩首交響樂、兩套歌劇、幾首協奏曲和少量的室樂,都難在國際樂壇上立足。唯獨這首短曲,卻能使他國際知名。這首樂曲首先獲得大指揮家托斯卡尼尼 Toscanini 的賞識,在他新創辨的 NBC 交樂團作首演,並是巴柏爾樂曲第一次為唱片灌錄。
這首短曲原是他所寫一首B小調弦樂四重奏的慢版,後來他將這樂章改編給弦樂演奏而成為獨立曲。這首短曲扣人心弦處在於它細緻的旋律線條美、浪漫的特性、及一個充滿馬勒味道令人聽來撕心裂肺的高潮。此曲現在已變成一首在音樂廳(常是在整音樂會完結後被觀眾要求「再奏一次 encore」時)「演嘢曲目 showpiece」,表現樂團出色的弦樂組。很多慣用指揮棒的指揮家,也棄棒而徒手指揮,據說是是更能細膩演繹。
2. 柴可夫斯基:如歌行版 Andante Cantabile
柴可夫斯基在 1871 年寫了一首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編號 11,是為向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致敬而寫。據柴可夫斯基自己憶述,當晚托爾斯泰坐在他身旁,當聽到第二樂章「如歌行版 Andante Cantabile」時,泫然下淚,可見樂曲哀傷感人。
這段「如歌行版」的創作靈感,是柴可夫斯基在他姊姊家聽到了一首民歌促發靈感而成。現在這樂章已獨立成篇,被編給弦樂樂團作獨立的演出,有不少錄音。
3. 波羅丁(Alexander Borodin):夜曲 Nocturne
俄羅斯作曲家波羅丁在1881年寫了第二首弦樂四重奏,是D大調,題獻給他的妻子。據撰寫波羅丁傳記的學者Serge Dianin 所言,是波羅丁為紀念他二十年前在德國海德堡初邂逅他的妻子而作。
這首夜曲是出自這首四重奏的第三樂章 Notturno(Nocturne),A 大調,共有 180 小節。由於這樂章旋律優美,現已被改編給樂團弦樂組作獨立曲目演出,亦是熟門 encore 曲目。
4. 巴哈(J.S. Bach): 詠嘆調 Air
J.S. 巴哈共寫了四首管弦樂組曲 suites,又叫序曲 overtures,不過這序曲和後來古典時期或浪漫主義時期的序曲意義及曲式體裁上都不同。其中第三首 D 大調中的第二樂章,他在總譜上列明是 ir。Air 是義大利文,法文叫ayre,是「如歌」的意思。在樂器的作品中,如歌的樂章叫 Air,等如歌劇中的詠嘆調 aria。
巴哈組曲第三首是寫給三支小號、一個定音鼓、兩支雙簧管及弦樂組(兩組小提琴及一組中提琴)及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可以是古鍵琴、管風管等作為低音樂器)。但在這組曲的第二樂章,他只用弦樂及數字低音,其他樂器暫時「收聲」。第一小提琴組、第二小提琴組、中提琴組及低音樂器四組各自奏出緩慢如歌的旋律,構成高、中、低音交錯穿織的線條美。
這段 air 已脫離「母體」作獨立演出。許多編曲家都將它改編成其他各種樂組合版本。十九世紀小提琴家 August Wilhelmj 曾將它編成給一支小提琴,以弦樂組或管風管或鋼琴作和聲伴奏,在五線譜上寫上「G 弦上的詠嘆 Air on G String」,即獨奏小提琴在整首樂曲中可以在最低音的 G 弦上奏完,使這改編版本比原作更具浪漫氣色。
5. 韓德爾 (G.F. Handel):緩慢版 Largo
韓德爾在 1738 年成完了一套三幕的歌劇 Xerxes(英文叫Serse),開始時主角 Xerxes 對著一棵樹唱出一段詠嘆調,贊美那棵樹給他樹蔭。這歌劇已不多上演,但這段詠嘆調卻名傳後世、經常作 encore 項目。這首曲雖稱緩慢版,但在總譜上卻是列明是稍緩版 larghetto)。
6. 韓德爾:田園交響曲 Pastoral Symphony
韓德爾著名神劇《彌賽亞 The Messiah》,就算未聽過的也起碼知其名。(神劇 oratorio 不是歌劇 opera,沒有人演出,只用唱的方式去敍述聖經的故事。)此神劇相當長,黑膠碟要三至四張唱片,共分三個部份。在第一部份第十二段,合唱團唱完 “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後,及在「向牧羊人通告」的一連串曲段前,樂隊就奏出這首《田園交響曲》。雖稱「交響曲」,卻不是後來像海頓或貝多芬有幾個樂章的交響曲曲式,而是只有不足十分鐘長度的樂隊獨奏的一個樂段。樂曲緩慢寕靜,使聽者有身處綠色田野的感受,遠處見到有羊群與牧羊人。在總譜中,作者用 「pifa」字,即意大利「牧歌」的意思。
7. 馬斯卡尼 Pietro Mascagni: 田間騎士間奏曲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馬斯卡尼(1863-1945)是後浪漫主義時期一位重要意大利歌劇作曲家,在 1890 年完成一套「現實主義」(即真有其事)的獨幕歌劇《田間騎士》。這是一套著名及經常上演的歌劇,劇情牽涉多角戀愛。(故事真的很現實,今時今日仍時常發生。)在十九世紀一個西西里小村復活節的早上,場景只有一個:一邊是一間教堂,另一邊是一間酒館,中間一個廣場,所有事情就在這裡發生。當所有關係複雜的戀人及相關人等走進教堂及離去後,中間只餘一個空寂的廣場,這時樂隊就奏出這著名的間奏曲 intermezzo。全曲是不足五分鐘,但幽幽靜穆的慢版,就將觀眾(我們現在聼唱片是聽眾)的靈魂帶上雲端高處。一般而言,間奏曲是在一個大型的音樂中,如歌劇成神曲,在兩幕或兩個場景或樂段之間的空檔,加插演奏的過場曲。這段樂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
8. 柏高比爾 Johann Pachelbel:卡農與吉格 Canon and Gigue in D
這首樂曲是巴羅克時期 Baroque Period 德國作家柏高比爾(1653-1706)所寫。他名字的讀法,許多人都不知怎麼讀,或亂讀,正確的發音應是pac-ko-bel(重音在第一音)。其創作年份與背景無法確定,可能是 1680-1706 間所寫。卡農是一種對位法曲式 counterpoint,以一個旋律而再加進一個或多個的模擬旋律;吉格是一種巴羅克時期的舞曲,通常出現在一首組曲的結尾。
這首樂曲,像柏高比爾的其他作品,在他的年代很受歡迎;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快就給世人忘懷,幾個世紀都沒有人提起它。直至1968年,由法國指揮家 Jean-Francois Paillard 領導它的室樂團以浪漫體裁、及採用比原作更慢的速度,將之改編,並作演出,此曲的命運才得以逆轉。在隨後的幾十年至今,它又變得非常流行。這首樂曲原本是寫給三支小提琴和數字低音 continuo,但在上世界 70 年代,多個有名樂團都以不同改編的版本、以不同樂器組合,為這樂曲灌錄唱片。
我最喜歡的是指揮家 Karl Munchinger 改編的 Decca 版本。古鍵琴先奏出一個琶音,隨著小提琴組奏出一個簡單、寧靜的主題,樂團隨後一組一組的追隨著。安詳寧靜主題穿織於高度典雅、幽美及靜穆的氣氛中。你不須理解它表達什麼,只須閉上眼睛去欣賞就是最大的享受。
9. 亞爾比朗尼 Tomaso Albinoni:弦樂慢版 Adagio for Strings
亞爾比朗尼(1670-1747)是意大利籍著名巴羅克時期作曲家。對於這首 G 小調作品的由來,爭議甚大。有一說,它來自在二戰時一次英美盟軍空襲後,在德爾斯頓的國家圖書館的頹垣敗瓦中找到一個屬亞爾比朗尼作品的片斷,這片斷只有一首他的奏鳴曲慢版的開頭幾小節旋律及數字低音部份。後來二十世紀音樂學家 Remo Giazotto將之改編給管風琴與弦樂隊演奏。照 Giazotto 自己所說,他以片斷中的素材重整樂曲,並加插其餘部份完成之。他在 1958 年將之發表,並擁有版權。以此看來,這首作品究竟算是亞爾比朗尼的作品還是 Giazotto 自己的作品,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但我們不必理會這些,那是音樂學家所關心的問題,我們只管欣賞幽美音樂,管它是誰人所作!
現今的演奏和錄音大多都用 Giazotto 的管風琴與弦樂版本,或單是用弦樂隊。由於這樂曲的聲名愈來愈盛,意大利指揮家 Ino Savini(1904-1995)曾將它改編給龐大樂隊演奏,在 1967 年指揮 Janacek Philharmonic 演出。
現今這首樂曲已成流行文化,常在不同場合作為背景音樂、電影配樂、電視節目,甚至乎廣告。
以上介紹的樂曲,都是短篇,所以在唱片中都以不同組合構成。由於這些樂曲短小,所以一張唱片都含有許多曲目,在唱片封面很難看出來。為了避免累贅,我用以上介紹樂曲前面的編號代替,如(1)是巴柏爾的弦樂慢版。至於(6)韓德爾的田園交響曲,各位可在任何一個《彌賽亞》全套錄音中可找到 ── 如果你沒有,相信你也不算是喜歡聽聲樂之徒,你當然不會有為一首短曲去買全套。(3)是波羅丁的夜曲,我本來有一張安素美Ansermet 的 Decca 錄音,波羅丁第二交響樂,其中附有(3),但這張唱片被別人「劉備借荊州」,現在連人也不知所蹤。自此以後我不再借唱片給別人。當然,(2)和(3)你也可以找原汁原味的弦樂四重奏來聽。
















